双抗和ADC药物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曙光
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,传统化疗曾是对抗疾病的主要武器,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,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出现,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。可即便如此,不少患者仍面临着耐药、治疗瓶颈等严峻的生命挑战。近年来,随着双抗类药物和ADC类药物的出现,晚期肿瘤患者再次见到新的曙光。
62岁的李先生(化名)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肺癌晚期后,恶性胸腔积液让他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难以言说的沉重,就像胸腔里灌满了水泥,稍一活动就憋得满脸通红。“一年前确诊后用了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,当时胸痛、咳嗽都缓解了不少。”李先生回忆,那时的自己对治疗充满信心。可好景不长,癌细胞悄悄升级,不仅让靶向药物无计可施,还把“战火”烧到了骨头和胸腔,“后来又用了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,也没啥用。”病房里,李先生唉声叹气:“胸腔里的积液抽了又涨,涨了又抽,啥时候是个头啊!”
针对这一病情,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李雪峰与团队成员多番讨论后,建议李先生使用一种双抗类药物。“这药是个‘双料冠军’,既能调动身体里的免疫部队,又能抑制肿瘤的供养血管,双管齐下,能拓宽治疗的靶点范围,针对不同靶点发挥疗效。”听了李雪峰的建议,李先生思虑再三后,决定再试一次。让人欣喜的是,应用2次药物后复查,李先生的胸腔积液居然少了大半,不仅憋气情况减轻了许多,体质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。
与李先生情况相似的,还有46岁的赵先生(化名)。1年前,胃癌晚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,打乱了赵先生一家的生活。两线化疗加靶向药轮番上阵,仍未能挡住肿瘤转移的脚步——慢性消化道出血让他脸色惨白,肝区的隐痛更是日夜不休。在三线治疗中,李雪峰团队为其选用了针对特定靶点的ADC药物,它能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,携带化疗药物,通过靶点精准进入肿瘤细胞内释放化疗药物,实现“1+1大于2”的效果。
“试试吧,万一有用呢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赵先生开始了新阶段的治疗。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惊讶地发现,自己的大便颜色慢慢恢复了正常——这是消化道出血停止的信号!3个周期治疗后,CT复查显示,原本模糊的肝转移灶边界清晰了许多,体积也缩小了近一半。“这药就像‘精准导弹’,能认准癌细胞身上的记号,带着化疗药直接扑过去,对正常细胞损伤很小!”离开医院前,赵先生兴奋地与病友交流ADC药物的治疗特点。
当前,这两种药物作为新机制抗肿瘤药物,不仅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切实的疗效,更标志着肿瘤内科治疗迈入了新的阶段。但李雪峰也强调,这两种药物虽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,却并非适用于所有晚期肿瘤患者。“患者在治疗前应详细排查身体情况,再结合肿瘤类型、分期、基因检测等因素,由医生评估后制定方案。”李雪峰说。
(王晓军)

